生活节奏
隐约有一些想法,这篇文章是为了梳理大脑中的这些概念。
某天突然冒出这样一种想法:有些无效的、或者对个人状态有负面影响的行为或者事物,应该提早识别并去除。
紧接着疑问就来了:什么是负面影响?什么是无效?
关键词
我的目的是找逻辑把大脑中的这些关键词串联在一起
心流、生活节奏
第一个问题需要给出正常状态的定义
参考文章:物理人生对策论(下)- 大脑经济学
我的假设是,任何一个人生的范式,都可以被分解成某种节奏性的信息。比如你所做的事情如何给你反馈的频率。
寻找到那个恰当的生命之序,并用心流把无序发散的心理能量联合起来,你就解决了人生最大的命题。其它的问题,人生的目的,意义都成了钻牛角尖的废话。你只需要进入你的范式,人生必然精彩。
所以正常状态是一天有10%的时间处在心流状态,但这是不现实的。把目标定为一周有一次心流状态,再慢慢提升。
注意力 行动
现在要找出这些节奏性的信息,《自我管理》中提到了“反馈分析法”(pendind)。
生命过程即感知及行动的一系列连锁反应。感知是大脑中建立世界的模型,这个模型将指导你行动, 行动过程中你会得到反馈看你的模型是否正确。人们在知和行完美结合的状态中感受到的快乐是最大的。
最核心的还是你的大脑对特定信号的阐述能力,你可以极为有效的提取在信源里提取信息而不是噪声。
你每天接受无数外界输入(感觉,信号),但是只有被我们大脑阐述为有序的信号才叫信息,其余则是噪声。但是为什么对于某些人常认作信息的东西, 却是噪声? 因为我们的大脑结构天生能够对某一类的外界信号建立有序,抽取信息。 而其它麻木
开始监控:大脑对哪些信息敏感;都做过哪些行动;反馈周期
比如我能很快提取出文本中的信息,但关于文本的元信息就差点;面对面交流能提取20%,元信息0;
元信息:信息的信息,比如信息质量的评估
元思考:对思考过程的思考,原来的思考可能忽视了某些视角,或者没有对对象信息做层次划分
所欲
人时常会陷入痛苦和无聊。痛苦是因为想得得不到,无聊是因为不知道想要什么。
所以所欲也分为两种:一种是有限的,一种是无限的
比如对世界的好奇心,这个是无限的;比如谋得一份稳定的收入,这个是有限的,所欲,应该是有限和无限的交织。
把所欲框定在有限范围内,就能明确反馈,进而引导注意力、行为。
但是所欲在无限范围内,才是乐趣所在。
从所欲出发,引导注意力、行为,尽量往心流状态靠。一切与之无关的属于无效;对上述过程有伤害的,属于负面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