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xf`s Fantasy World

share something useful


《改变,问题的形成和解决》

start

该书是Limboy推送,作者看书的口味跟我很相似。我曾经开过一个变化专题,本书也许能解答一些困惑 dawe

核心观点

首先问两个问题:“这一状况为什么持续不变?”,“如何才能改变?”
解答这个问题有两个思路,一个是对照自己过去解决事情的经验,把案例拿出来复盘,找到变与不变的相关因素,微调看效果
另一个是作者提到的,借助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(简单了解下即可)的模型类比,分为两种变化,一种变化发生在系统内,系统不变(第一序改变),另一种则是变化导致系统结构改变(第二序改变)

从实践角度来看,如何发生第二序改变呢?
第二序改变比第一序改变高一个层次,也就是说,要跳出原有问题,在更高层次对原问题的假设做检验。做游戏规则的创造者,而不是遵守游戏规则

问题的形成

看不见问题

很好定义,问题就是事与愿违;事与愿同,问题就消失了。
因为人会面临各种约束,物质上的约束、思维上的约束、行为上的约束、制度的约束、生产体系的约束,所以问题是一直存在的。
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思维有盲区,所以会忽视一些问题,等到问题出现在眼前才想办法解决
针对此类“看不见问题”的问题,可以整理一个问题清单,做好归类,个人生活不是每天都在发生颠覆性变化,有了历史数据,就能“看见”问题了。

处理不当导致新问题

  • 企图否定问题,应当采取行动,却没有采取行动
    专家呼吁,中国内需不足,居民要增加开支,不然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,对国家、企业、个人发展都不利。问题的实际原因不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低导致内需不足吗?这里,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低的问题被否定了
    否定问题的原因是默认接受某些假设,这些假设是约定俗成,或被有意植入。总之,人们依靠简化的线索思考问题,这会造成误判
  • 企图改变困难,但是困难根本不存在,不应当采取行动,却采取行动
    当一个人试图按照自己的前提去建立自己的世界而遭遇挫折,并不反省自己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,例如杞人忧天。
    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习惯引起的,因为大脑太过活跃,头脑中概念太多,所以思维一直在递归概念,这一切依赖一个前提假设:能凭借思维找出完美的方案,或构建完美的系统。
    大脑一直在递归,反映到最终行动却很少,拿不到足够的反馈,自然会做出很多多余的行动。这是一个第二序改变才能解决的问题
  • 在错误的层次上采取行动

错误的解决方法导致新问题产生

比如你晚上睡不着,你心里暗示自己一定要睡着,暗示的本意是解决睡不着这个问题,但是暗示导致问题的恶化–你更睡不着了
又比如,你跟对象分手了,你告诉自己,此人不过如此,天涯何处无芳草,但是,你越想忘掉她,忘掉它这个念头又强化你记起她–你更忘不掉了

所以这种类型的问题,如果不从结构进行调整,即进行第二序改变,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

问题的解决

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做第一序改变相关的行为,因为第二序改变太难了,很多时候根本意识不到,所以需要一些技巧,来促成第二序改变的发生;从日常生活中“自发性改变”的案例来获取第二序改变的技巧,如下:
第二序改变就是跳出问题本身,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,引入一些不相干行为反倒有助于问题的解决。第二序改变要求对前提假设做检验,但是这不符合人类思维特点,所以需要一些方法。

重新框定(原理)

重新框定就是改变认知,要么增加新的知识点,要么对原有知识点的排列顺序做调整。第一步是要认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,但是做到这一点很难。我们探究一下认知是如何形成的,生理学层面就是神经元不断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,某些突触间信号交流得到强化,最后形成特定的神经链路,如果要改变这个神经链路,就要通过犯错使大脑进入学习模式
比如,某个习题你做了三个小时,感觉无从下手,这时候,停下手头的工作,去倒立,完成后发现思维更清晰了。这是因为之前你的大脑注意力集中在和习题相关的神经链路,倒立将你的注意力拉回来了,你有机会审视其他的神经链路,里面可能有解决问题的线索
(该书是1974年写的,当时的神经、行为科学没有计算机加持,作者对一些细节不了解,这一段是我根据“Huberman lab”的内容加的)
(作者在“重新框定”小节提到了“困惑技术”,我觉得就是通过犯错扰乱前庭神经,使大脑进入学习模式,重新审视问题)

处理问题四步骤

四步骤的目的是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“是什么”上

  • 以具体的词语清楚的界定问题
    分辨假性问题和真实问题

  • 探究截至目前为止已企图用过的解决对策
    看看是第一序变化还是第二序变化,发现什么使问题在此时此地继续维持,打断这一个反馈路径为主

  • 对想要达成的具体改变有一个清晰的定义(清晰的目标)
    清晰界定并不容易,错误的问题会引导至错误的方向,问题不能长时间被挂着

  • 形成与执行一个能产生这一改变的计划

    • 介入方法(一般性策略)
      • 策略要翻译成当事人能理解的语言
      • 悖论可以产生第二序改变
    • 特定的战术或战略
  • 失败原因

    • 不恰当的目标
      了解信息的过程中,改变就已经发生,目标需要动态调整
    • 介入方法错误
      通过研究介入案例,调整介入方法
    • 未能与当事人思维对齐
      病人踌躇满志的执行,过几天回到常态,这有赖于机制的设定
    • 上述四个步骤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

执行,看看效果

第10章给了一些4步骤的应用案例,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书。(注:实例才是本书的精髓所在,可以对照我的内容看实例)

尾声

我自己有很多改变失败的案例,这本书给我一个重新审视过去的机会,后面贴一些我自己解决问题和改变的案例

resource

《改变,问题的形成和解决》 提取码:epz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