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馈分析法
这也是发现的一种pattern,用来发现和补充思维盲区。
半年时间,用这种方法,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五处缺陷,可能之前我不觉得这是个缺陷。
需要用到三个工具:
1 便签类工具,记录想法用
2 注意捕捉感觉不顺畅的地方,这里可能存在思维死角或者视觉盲区
3 注意一个想法的产生到推进的过程
我自己的经历是这样的,4月末我觉得认知范围已经覆盖很多领域了,在去年11月有了对道德经的深刻理解后,剩下的就是搭积木,而且任何问题,出现异常我能第一时间判断出问题点在哪里。
可当真的接触项目后,才发现自己缺的是设计的能力,设计一个完整的产品涉及到很多细节,而我的思维是what,而不是how,这要求一点点补充设计相关的细节知识。先是电气系统,从最基本的电阻、电流、电压概念起,然后是电气网络,再然后是接地保护,再是配电计算,再是plc系统设计思路,再是三维图绘制思路,etc
所以4-7,6-10,我的博客都是要构建技术栈为主,在此过程中我又发现,技术栈跟具体的场景有关,如果一个技术没有场景使用,根本不可能学会,所以我得让自己进入那个场景。这个机会很难等。
本来社交我是准备放到技术栈成熟后在发展的,但是在工作这段时间,社交影响太大了,之前我很不在乎跟人交流,一来没这种意识,二来觉得没必要。但是实际观察到一两句话的巨大影响后,我意识到,别人的评价也会对我所在的这个世界产生影响。所以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影响因素被放进决策模型。
而且我也观察到其他人的行为模式,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。
刚才又是脑中闪过一丝想法,虽然短短一瞬,但我捕捉到了:就是我的思维是解释型的,其实应该转为构建型,这样做后面的场景就都是自己引入的了,而解释型的后果是后面的场景都是被动滑入的,区别很大吧。这个是思维视角的变化。
所以在之前我的认知中,我的想法逻辑自洽,没什么不对;但是后面新的视角出现后,再审视之前的想法,发现有很多死角。于是我找出了反馈分析法,用来加速这一过程。
反馈分析法,是找出的一种新的pattern,用来帮助找思维死角的。